秋老虎發威,排毒養肺顧腸胃要趁早

中醫師親授「秋季養生」祕訣,揮別換季不適過敏

地球暖化、溫室效應,讓人很難感受到傳統節氣應有的天氣變化,尤其近期氣溫飆高,屢屢超過攝氏30度,衛福部更一早提醒大家,要留意熱傷害,牢記「涼、補、心」三字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隨時留心),守護家中長輩健康。

然而2025年節氣「入秋」已在8月7日登場,象徵夏天漸遠,秋天登場,古語「一場秋雨一場寒」即表示每下一場雨,天氣就會變得涼爽一些,但你可能會想問,涼爽?!沒熱暈就已經很不錯。

的確,不過似乎也恰恰呼應中醫的角度,在他們眼中,立秋至秋分期間仍是「長夏」,因此酷熱並不奇怪,汗涔涔也屬正常。

不過,身體自有其節奏,秋季養生可得開始著手準備。

秋季養生:遍食8種時令蔬果養陰潤燥

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科就曾對秋季養生提出相關建議,秋天空氣較為乾燥,人體嬌嫩器官肺臟最怕燥邪,因此可得好好照護養肺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許麗娟也表示乾燥天氣讓身體容易出現燥熱、耗傷津液(註1)狀況,敏感的人就會引發呼吸道、皮膚相關症狀,像是咳嗽、皮膚乾癢或便秘,因此秋季養生首重「養陰潤燥」!

首先食補為先,時令蔬果水梨、柿子、蓮藕、白木耳、百合、海帶、秋葵、蜂蜜等等食物都能潤肺滋陰,抵禦躁邪,保護津液不過度耗損,尤其白木耳不但能潤肺生津、滋陰養胃還能增強免疫力;山藥則能益氣養陰,補脾肺腎;養陰潤肺止咳就用百合。

而養脾胃則是養生的根本,尤其酷暑,多數人必然吃了大量冰品、冰涼食物,脾胃功能因而變弱,可多吃五穀雜糧、蓮子、山藥顧養脾胃。

此外也別忘記排毒的重要性。

水停滯身體形成濕,痤瘡、痘痘順勢浮現

不過排毒之前是否真的瞭解排毒排的是什麼?中醫師蕭家駒提出要先理解對身體而言,毒是什麼?它是種靜止、不流動的狀態。當水在身體停滯不動,就容易形成濕,痤瘡、痘痘等等發炎狀態順勢浮現,因此中醫應對毒氣的處方就是讓體內動起來!

常見的清熱解毒藥材如金銀花、連翹、菊花;利濕消腫則可用薏苡仁、茯苓;清熱瀉火的黃連、黃芩、栀子等等。食物部分也可多吃牛蒡、綠豆、紅豆、山藥、蓮藕和草莓以及薑、醋。

張鈺鑫醫師更針對各器官列舉相關排毒方式,如果是腸胃道;惱人的便秘問題可多吃火龍果、木瓜,還有可以滋陰的營養食物白木耳,不愛喝白開水的人也能多喝梅汁和果醋,利用其酸收斂陰的功效。

水腫問題,幕後黑手就是腎臟,排濕力弱就容易發生,多食用薏仁就能幫腎臟一把,再加上綠豆,煮碗薏仁綠豆湯還能清熱,但可別因此加了一卡車糖,導致體內痰濕停滯。 

運動飲水作息規律,善用9-11黃金排毒期

心的部分,可用蓮心泡水喝清心火;吃蓮子也能養心健脾,不過如果心臟氣弱,平常容易腳腫或喘的人則要盡早尋求專業醫師診治。

尤其今年立秋更出現攝氏36度高溫,正是秋老虎發威的前兆,因此更要注意排毒養生,除了攝取天然食物預防照護之外也別忘記要持續規律運動,透過汗水排除部分體內毒素,飲水更是必然,除了可解渴也能稀釋體內毒素,減少腎臟負擔,規律作息也要遵守,夜間9-11點是身體免疫系統排毒黃金時段,更要好好利用。

秋季養生要趁早,季節轉變總在倏忽之間,照護身體健康順應節氣變化,就能事半功倍,也許今晚就來杯果醋茶,消暑解熱還能瘦身美容可是一舉數得。

 

【註1】耗傷津液;中醫術語;津液,泛指身體各器官、組織裡的液體,因各種原因虧損、減少。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