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乾一杯,不只斷片而是失智症上身!

聽說Z世代杜絕酒醉金迷的生活,開始實行「清醒好奇」(Sober Curious)生活哲學?

「清醒好奇」一詞出自一本2018年英國作家魯比·沃靈頓(Ruby Warrington)所寫同名書籍,她透過文字提出「如果我們澈底戒酒,生活將會發生什麼變化?」

如果深愛小酌微醺的曼妙,看到這樣的提問,應該會嚇得睜大雙眼,這簡直跟要人戒掉滑手機一樣荒唐!有些人無肉不歡,深諳酒香的人,則是無酒不快,未必今朝有酒今朝醉,將小別勝新婚改成小「酌」勝新婚可是一點也不為過。

更遑論台灣在地的拚酒文化,只要是職場人都曾經歷,愛與不愛都得「應酬」,更多時候,一杯酒就能完成一筆訂單交易,甚至一酒泯恩仇都是家常便飯,杯酒釋兵權更是將酒的效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因此,為何Z世代失心瘋,想要開始零酒精的人生?! 

每週飲酒量增3倍,罹患失智症風險提高15%

不過在此之前,倒是最新研究報告指出,無論喝什麼酒都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報告發表於”BMJ Evidence-Based Medicine”,研究專案負責人者安雅‧托皮瓦拉博士(Dr Anya Topiwala)表示,研究結果推翻常言「少量飲酒有益身體(大腦)健康」說法。

最終研究數據顯示,如果每週飲酒量增加3倍,罹患失智症風險也提高15%!此外研究也特別實行基因檢測,研判遺傳性飲酒與酒精濫用間的關聯性。

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統計學家史蒂芬‧伯吉斯博士(Dr Stephen Burgess)也提及,遺傳基因的隨機性檢測,可比較飲酒量高低的兩個族群,從中得出結論,解開相關性和因果性的差異;更強調研究結果適用所有人而非具特定遺傳基因者,確認「飲酒量越高,罹患癡呆症風險就越高」!

莫非Z世代更早體認這等研究結果,才選擇無酒更歡的生活? 

減少飲酒動機,「健康意識」是最大驅動力

其實社群媒體討論熱潮掀推波助瀾之效,而且在此之前已有研究報告發現,相較於千禧世代,Z世代酒精消費量足足少了2成,更甚的是還低於同年齡的其他世代!

任職於研究社會價值觀的市場研究公司Environics Reseach的諾亞‧弗里德曼(Noa Friedman)進一步分析這波「清醒好奇」熱潮,透過訪談發現,Z世代遊走於不同族群,因此減少飲酒動機也有所差異,但「健康意識」卻是最大驅動力!

此外物價上漲也是讓Z世代願意嘗試低酒精/無酒精飲料,而最新市場調查報告也發現,全球無酒精飲料市場規模預計2030年將達到4.529億美元。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市場規模則預估達到到9,300萬美元,冠亞軍之別,金額高達近5倍!也因此可確認「清醒好奇」並非只是網路熱潮而是真切深入日常生活。 

酒精飲料被癌症研究機構歸類為第一類致癌物質

只是這波熱潮尚未延燒至台灣,衛福部根據國民健康署109年大專校院學生健康行為調查飲酒相關行為結果顯示,大專生飲酒率為44.2%,曾飲酒過量者比率則為20%。國民健康署呼籲,飲酒過量有害健康,如果尚無喝酒習慣,千萬別因任何理由或屈服於勸酒行為而喝酒。

世界衛生組織(WHO)也表示酒精具毒性和精神作用和成癮性,容易危害中樞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及心血管系統,酒精飲料更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歸類為第一類致癌物質,亦會增加傳染病的風險。而終身飲酒量及飲酒內容、飲酒頻率和每次飲酒量,都會增加各種健康和社會危害的風險。

國民健康署也持續呼籲,為了健康能不喝酒最好,非喝不可也減量或以無酒精飲品代替,根據「國民飲食指標手冊」建議,男性每日飲酒量以不超過1罐啤酒(約20g酒精量)為限,女性則是半罐啤酒(約10g酒精量)! 

酒精危害健康使得「清醒好奇」運動成主流文化

顯見的台灣人可能更需要「清醒好奇」,而加拿大也在2023年建議每人每周飲酒量為2杯以內,更表示無論喝再少的酒精對身體均是有害。

弗里德曼表示,人們意識酒精危害健康的高風險,因此開始思考自己與酒精的關係,也使得低酒精與無酒精成為熱門商品,「清醒好奇」運動也順勢成為主流文化價值。

你也有飲酒習慣?貪杯還是小酌?無論是哪一種,只要不危害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就好,尤其「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更要時刻謹記在心。

不過「清醒好奇」也許不單單只有酒精,凡事能成癮的也許都該推動,最該率先提出的也許是無時無刻不滑手機的現代人?!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