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宵夜變胖不稀奇,血糖難控才可怕

你有吃宵夜的習慣嗎?

人人都知道,宵夜不可吃,因為容易肥胖,也有人表示會提高罹患胃癌的風險。變胖,無庸置疑,因為多數時候吃完宵夜就會準備上床睡覺,身體沒有機會消耗所吃入的熱量,自然就變成脂肪。

吃宵夜也能不發胖,只要吃對食物?!

PhotoByZekaiZhuFromPexels

家庭醫學科醫師葉睿儒卻有不同看法,他表示,根據人體總熱量的精算法,如果身體每日攝取的總熱量不超過正常標準,自然不會發胖。

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陳俊旭博士也有類似的說法,他指出每人每日所需的熱量不同,即便有著相同的身高、體重也不能一概而論,還需要將各自的生活習慣和運動量列入考慮。

他舉青少年為例,如是運動量高者又值發育期,身體所需熱量較高,自然可以吃得更多一些,以維持身體機能的正常運作。

因此,宵夜不是不能吃,而是因人而異,而且如選擇用健康的方式烹調宵夜,更可以改善相關疾病問題。

長期愛吃宵夜,罹患乳癌風險增加128%

所以罹癌風險並無真憑實據?!陳俊旭博士給予肯定的答案,但也提醒愛吃常吃宵夜的人,仍可能造成其他腸胃疾病,如胃潰瘍、胃食道逆流。

葉睿儒醫師則提醒,雖沒有實證愛吃宵夜與胃癌好發相關,但卻可能增加罹患乳癌、攝護腺癌的機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和拿大、荷蘭的研究團隊曾針對宵夜問題合作調查20-84歲女性,結果顯示,長期習慣吃宵夜的人,罹患乳癌的風險增加128%,尤其愛吃高鹽、重辣、高油脂、油炸食物的人,因此,罹癌的關鍵並非飲食的時間而是所選擇的食物。

身體夜間葡萄糖代謝率差,胰島素敏感度低

不過,愛吃宵夜還是可能遇到難以好好控制血糖的問題。近期德國有項關於「吃飯時間與生理時鐘如何交互影響健康」的結果顯示,如每天最後一餐的時間與上床睡覺時間非常接近,身體在夜間的葡萄糖代謝率較差,胰島素的敏感度也明顯降低。

何謂胰島素敏感度?就是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程度;敏感度越高,就越能敲開細胞大門,血糖容易進入細胞,細胞就能更好好利用血中的葡萄糖,有效降低血糖值。反之,血糖值就容易居高不下。

因此想要變得更健康,可以調整吃飯的時間,就能有助於維持代謝機能的健康。

食用精緻糖、低纖食物導致血糖忽高忽低

不過未參與研究的營養師則持不同看法,表示實驗研究對象為均歲32的年輕人,身體並無代謝異常、糖尿病問題。再者,身體的消化系統不會因為時間「罷工」,但糖尿病患者的確需要飲控、對於吃飯的時間也需要注意。

同時也提出與陳俊旭博士所提的相近觀點,避免食用精緻糖和低纖食物,兩者都可能導致血糖急速升降,引發飢餓感和疲勞;改吃全穀物、高纖蔬果、瘦肉蛋白類食物,就能穩定血糖、降低罹患慢性病的機率。

顯見,吃宵夜的確對身體健康有害無益,無論可能提高罹患哪類疾病的風險,不過,如果真的飢餓難耐,難道非得讓自己餓昏頭才能吃東西?

也許就如陳博士所言,慎選所吃食物,此外,也可以細心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超過哪個時間點再吃東西,可能讓身體感覺不舒服?

讓身體、習慣回到「正軌」,自然能擁有健康生活

有些人可能因此睡不好、有些人可能早上起來肚子還很撐,於是打亂原本正常吃三餐的身體節奏,錯過早餐、午餐吃太多,晚餐越吃越晚等等……惡性循環,自然睡不好、吃不好。當然,也有人慣性中午過後才開始飲食,依然活得如一尾活龍。

自我觀察很重要,找出身體感覺最舒服的狀態,餓了就吃,吃自己愛吃的食物,但也不要刻意違逆醫師、專家學者的建言以及相關研究成果,畢竟都是具有相關科學證據可佐證的事實。

即便目前的生活作息、飲食方式、時間與這些觀點、建言迥異,也可以試著慢慢調整,讓身體、習慣回到「正軌」,讓自己逐漸習慣健康的生活模式,自然就能慢慢擁有健康的生活。

◎資料來源|恩主公醫院健康管理中心MedicalNewsToday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