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變老被認為不中用?其實人的巔峰期是60歲!


你害怕變老嗎?儘管高齡化已然是世界趨勢,即便真的變老,可能自己也不會是少數,但是否或多或少仍有那麼些憂慮?

最近倒是有科學研究發現,人的巔峰時期其實是60歲!是不是讓人瞠大眼睛的結論?!

期刊"Intelligence"一篇研究報告指出,人的心智能力在55-60歲間達到巔峰狀態。

生理機能巔峰為25-30歲,情緒智商巔峰為65-75歲

至於生理機能的巔峰期的確是我們熟知的25-30歲左右,而相關推理、記憶和消化吸收資訊等等能力也是從25歲之後開始下降,這些數據研究也能從真實生活中的現況加以佐證,如運動員往往在30歲達到職業生涯巔峰(如足球金童貝克漢在38歲退役)、數學家發表重大研究成果通常約莫在35歲、西洋棋冠軍鮮少在年過40之後依然保持巔峰狀態……等!

不過若朝「推理能力、記憶廣度、處理事情速度、知識水準和」方面研究,就會發現,年紀越大能力越強;而這些研究項目也涵蓋「五大人格特質」──開放型(Openness)、盡責型(Conscientiousness)、外向型(Extraversion)、親和型(Agreeableness)和沉穩型(Neuroticism)!

研究數據顯示,盡責型人格於65歲達到高峰,情緒穩定性的沉穩型巔峰期則是75歲左右!而較少被提及的道德推理能力,似乎也隨著年紀的增長越趨完善,此外對「認知偏差」的免疫力也因年紀而提升!

似乎也應驗「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古語,以及所謂的「長者的智慧」等等,這些已然為現代人所漠視甚至詬病的忠告。

川普70歲當總統,張宗謀55歲創辦台積電

Photo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然而若仔細觀察,相關商業、政治和公共生活領域,具挑戰性的領導職位仍是由50歲以上的人擔任,如就任後以關稅為名搞得天下大亂的川普,今年的他已經79歲,而他第一次擔任美國總統之際,也不是年輕小夥子而是古來稀的70歲。

而小英總統首次出任台灣元首也已經60歲,賴清德總統則是65歲!新科國民黨黨主席鄭麗文傳言就是年紀輕而勝出,其實她也55歲!再者,讓台灣揚名世界的台積電,其創辦人張忠謀創業之際也是後中年的55歲。

生活中這類的例子可能不勝枚舉,也許不是人人都是具高知名度的公眾人物,但年逾50才真正展開所謂人生的高光時刻,肯定時有耳聞。不可否認,研究結果(或者親身經歷?!)也顯示中年失業者想重返職場的確難度頗高,而且因為缺工問題,如有機會就職,似乎也從事勞力工作者居多,但更大問題該是制度結構問題,如退休年齡的規定。

此外也有些職業因為需要高度記憶力和注意力,因而被強制退休,如國際民航局規定飛行員年滿65歲就必須退役(近年由於人手短缺,已研議延至67歲),而塔台人員則更早,56歲就強制退休,因為需要保持良好體力和敏銳頭腦,確保飛航安全!

對年齡具包容性,企業招募可珍視中年寶貴優勢

研究當然不只提供數據也有其結論,那就是不能藉由年齡高低評斷人的整體認知能力,而是必須透過個體的實際能力和特質,因此企業招募和留任政策應該對年齡更具包容性,體認的確有許多人年屆中年反而更能在工作中展現寶貴的優勢。

反觀歷史,出版《物種起源》提出「物競天擇」而影響人類甚鉅的達爾文,當年也已經50歲!貝多芬即便瀕臨失聰階段,仍在53歲首演自己創作的第九號交響曲!

也許制度結構讓高齡成為就業市場不受青睞的族群,但也千萬別妄自菲薄,尤其社群平台氾濫、人人都可以是媒體的年代,如何利用年紀的優勢(可不是那種只長歲數,技能、智識和心智卻倒退嚕的人)展現智慧光彩才是每個人應該汲汲營營的關鍵!

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二千五百年後仍是不變真理


一如孔子廣為人知的一段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讓人不得不佩服孔子的智慧,學術界普遍認為這段話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回顧,因此當年應該也已經70,而這句話距今也已經超過2500多年,依然符合現實情境!

2025年即將邁入尾聲,年紀又得增長一歲的你,處於孔子所言的哪個階段?是否真的在30歲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和處世原則?在40歲之際,終於對人生不再感覺困惑、對於人情世故更瞭然於心?或者已然到了知天命的階段,不但洞悉人情世故更明白人生道義與自己在世上的責任……

別讓年紀成為生活的阻礙,無論你現在幾歲,都要好好珍惜每個階段的學習與成長,也才能盡情揮灑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

★資料來源|The Conversation

 

推薦文章